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计划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道路。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就此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发展历程。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或建立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管理、市场、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引领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和技术创新潮流的中关村内成长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创新发展历程中,结合企业所处的时代环境、市场条件、技术水准,不断探索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日渐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模式:从贸易走向创新的联想模式、技术创新典范的方正模式和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时代模式。
一 联想模式:从贸易走向创新
(一)联想模式的基本内涵
联想模式也许是中关村最普遍的创新路径。联想模式创新路径的演进过程是:企业首先通过贸易(主要是代理某一品牌的产品)的形式实现大规模销售为高科技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