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业绩指数组成指标的再解释
2002年当我们首次提出借鉴联合国ITC组织的经验,计算中国贸易业绩指数的时候,组成中国贸易业绩指数的指标共有二十二个(参见《中国贸易业绩指数》(1996~2000))。第一本《中国贸易业绩指数》出版后,经专家的指点和认真研究,在写作《中国贸易业绩指数》(1999~2003)时,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将原二十二个指标简化成十六个指标(参见《中国贸易业绩指数》(1999~2003))。
在近几年的中国贸易业绩指数的推广过程中,还有一些专家针对现存的十六个指标提出了问题,如:非独立关税区的出口外向度指标使用的合理性问题、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结转后的增长与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关系问题,同时还有些专家认为十六个指标还是太多等。我们感谢提出问题的专家,就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试做回答。
第一节 关于非独立关税区的出口外向度(或外贸依存度)指标使用合理性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对一国对外贸易与经济总量关系分析中,经常使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DP
出口外向度=出口额/GDP
进口外向度=进口额/GDP
在中国贸易业绩指数中,出口外向度是出口规模指数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我们将其运用到了对中国各省市的分析中。有些学者提出对外贸易依存度(或出口外向度。两个指标的计算规则是一致的,下面的分析,为说明问题和解释方便,两个指标经常互换使用,但是分析目标是一致的。读者不必苛求)指标,只能用于国家层面的对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