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流动女性青少年城市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被推动、被吸引到城市中工作、生活、学习等。从主要追求经济生活改善的第一代农民工到后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群体进入城市的原因和目的更加多元化,群体内部呈现多层次性。其中,进入城市的流动青少年群体规模也在扩大,从相关数据可略见一斑。《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另据2010年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广州市常住人口有1270.08万人,其中接近四成为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女性接近215万人。共青团广东省委的一项调研指出,在广东,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超过210万人,广州约有60多万人。
由于出身及成长环境的差异,这个庞大的人群具有一些与同龄的城市青少年或老一辈农民工不一样的特点。
第一,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身心正在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形成。但有的人已经需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乃至劳累的工作。而他们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生存能力往往难以达到复杂的都市环境所要求的程度。
第二,有的人虽然与父母一起生活,但因为受到父母在城里艰难的谋生环境以及父母本身教育程度的限制,往往难以得到家庭周到的关爱。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长期脱离家庭环境生活,缺乏父母或家庭的关爱。
第三,虽然亲子形式的活动缺乏,但有些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上受到父母或长辈的溺爱,他们往往被认为比老一代外来工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