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96~2013年五大经济特区人均DMI指标变化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中国经济特区资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在资源跨期约束条件下解析可持续发展,要强调选择价值的理念,即当代人应当为后代人保存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使之具有选择的多样性。[1]本报告在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和区域层面的资源效率研究指标,考察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资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城市层面物质流分析与资源效率分析框架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关注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等指标,更要关注生态效率视野中的资源生产率问题。物质流分析可以为研究资源效率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2]

(一)城市层面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与指标

物质流分析把社会经济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考察其总体输入、消耗与输出,即“社会的新陈代谢”。从输入端对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研究,可以界定城市或区域层面物质流分析的物质类目。

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研究尺度上的差异,导致通行的国家层面的MFA框架并不适于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3]目前国内现有的城市MFA大多基于欧盟导则这一框架,如2004年徐一剑等利用欧盟导则分析贵阳市的物质流情况,给出了1978~2002年资源投入以及1996~2002年污染排放总量、结构、强度与人均规模的变化。[4]此后黄和平、黄晓芬、钟若愚等同样使用欧盟导则对常州市武进区、上海市、深圳市等地分别进行了城市物质流分析。[5]

本报告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物质流分析框架以探讨城市或区域层面的资源效率问题。对于不同的资源消耗型城市而言,直接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