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澳门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水平变动(1998~2010年)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澳门产业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林毅夫,2010)。产业不断发展,结构问题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找出产业结构问题所在,再进行结构调整优化,确保结构不断变化下使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本章将采用历史方法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历史发展演变,再结合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产业结构产值与就业比重变动、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失衡度等方法,对澳门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描述性分析。

第一节 二战后澳门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 传统出口导向(1940~1969年)

澳门曾作为一个远东贸易港口,始于16世纪中期[1],兴于17世纪初期[2],衰于1631年[3],转口货物主要为茶叶、生丝、瓷器、棉线(布)、铁器等。二战后,由于香港避难资金撤离,澳门金融市场衰落,然而,这段时期,渔业、传统手工业、黄金贸易与赌博业却获得不同程度发展,成为澳门支柱产业。据统计,1940年,向澳门港口登记出海的渔船有2000艘,渔民作业人数达20000人,另有20家渔船维修厂和4家鱼食品加工厂,1946年,鱼及渔产总值250万澳门元。1946~1948年,传统三大手工业由于原材料供应问题得以解决而复苏,火柴产量由19.6吨增至285吨,爆竹由190吨增至1026吨,神香由162吨增至488吨。1946年,国际签署《布雷顿森协定》,由于葡萄牙不是签约方而不受约束,澳门成为黄金转运中心[4]。1947年,许可进口到澳门的黄金达10万安士,白金5万安士;1952年澳门设立黄金进口稽查委员会。1944~1966年,澳门进口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