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百年沉浮
比起河北,天津人的心情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这座历史上曾经一度跃居北方第一城的近代化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北京此消彼长,长期存在于北京的阴影之下,京津暗战、京津对立一时无双。
这一悲剧的基因早已埋下:天津,自其诞生开始,就始终不曾摆脱北京因素,或者说是政治因素,无论其兴盛还是衰落,似乎都身不由己。
天津沉浮
“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天津,东接渤海,南北控遏京杭大运河。“河海通津”的便利,使其在中国历史上繁荣显赫一时:金元以来,依托粮食运输与南北贸易,迅速崛起为“蓟北繁华第一城”;在清末中西对抗交流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为东西激荡的前沿、中国近代化的先行之地,并一跃超过北京,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与南方的上海并驾齐驱、交相辉映。
但因港而兴的天津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之城,其经济的兴衰沉浮,总是与其在中国乃至全球政经格局中扮演的政治角色如影随形,城市变迁的非经济因素总是若隐若现:辽金以来,五朝定都北京,天津作为首都门户的角色,使其与北京“一荣俱荣”,繁华之名远播四方;而1949年之后,中央政府对天津发展定位迭经变迁,客观上使天津一蹶不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在本世纪之初以来的城市大势岌岌可危,以致天津民间一度传出“要将天津变成县”的讥讽与焦虑。
但自2006年中央政府将其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之后,天津得以重得国家政经大势之眷顾,在年均增长3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力刺激下,迅速崛起。而且,2011年5月中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