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辽宁省2002~2005年财政税收变化图
出版时间: 2006年11月

辽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取得的成效与展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和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虽然距离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辽宁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

一 辽宁突出的问题和振兴目标的提出

(一)辽宁突出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东北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众多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东北现象”的称谓因此在全国广泛流传,也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辽宁是“东北现象”的突出代表和具体体现,其主要问题如下:

1.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

辽宁市场化进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起步晚,步伐慢,与东南沿海距离不断在拉大。根据《中国市场化程度指数2001》显示,2000年辽宁市场化进程综合指数排在全国第10位,各项具体指标的位次参差不齐。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上的交易活动不活跃,费用提高,市场垄断因素增加,形成不完全的市场,等等,这些构成了辽宁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见表1)。

表1 辽宁市场化水平评价表

2.国有企业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

据统计,2002年底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辽宁国有经济所占比例分别为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而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却明显落后。到2002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高达62.4%。19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