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传媒环境下的城管形象危机
2013年“十一”期间,有两条新闻在网上火了,一条是《城管掌掴环卫工称代政府打》[1],另一条是《北京大爷训斥城管》[2]。前一篇按照老套路突出了“掌掴”等暴力细节,后一篇则充满了一种“报复”的快感。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大众传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主动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去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被动地接受信息。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本应该给城管综合执法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城管执法可以在更高层面上、更丰富的方法上、更全面的规模上宣传自我。然而现实是,由于城管执法的强制性和特殊性,执法过程中如暂扣相对人物品等极易受到关注,若执法人员用语稍有不当,行为稍有不规范,就会引起媒体炒作,让人们误以为城管在欺凌弱势群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城管暴力执法”进行报道后,通常是舆论一片哗然,商贩获得同情,城管受到谴责和讨伐,这给当前城管执法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城管成了“恶霸”的代名词,打开百度、搜狗、360搜索,在搜索框里输入“城管”两个字时,自动带出的搜索条目大多是“城管打人”“城管暴力执法”等负面标签。另一方面,城管成了社会调侃和嘲弄的对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监督特别是舆论监督是确保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的重要途径。媒体对城管的报道就是一种监督,而且因为城管执法的强制性,媒体对城管执法的监督更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当前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报道是否客观中立?媒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