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北京市基础设施引入社会资本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步伐,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2010年,国务院就着手解决民间投资渠道不畅问题,并尝试着向社会资本开放部分长期由国有资本垄断经营的领域,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随后,各地方政府也雨后春笋般地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从实施效果来看,虽然说这些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拓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但“玻璃门”和“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还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社会资本参与的难度更大,因此,2010年出台鼓励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进一步推行,2013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2013年国务院的“36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在国务院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北京市人大公告〔2006〕第42号)制定出台了《北京市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京政发〔2013〕21号)。目前,北京十六区县正在依据各自条件落实本区实施细则,虽然说各区条件不同,情况各异,但在落实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