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区域开发的模式
如前所述,按照开发的指向不同,大致可以将区域开发划分为资源开发、产业开发和高新技术开发三种方式。一个区域在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开发方式,但总会有一种开发方式占据主体地位,由此决定了该区域所属的开发阶段。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也不相同,具有不同特点。
第一节 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一 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区域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含义越来越宽泛,本研究中的资源开发是指狭义的自然资源开发。当前,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区域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发过程中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2005年,西部12省市的原煤产量为8.1亿吨,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36.9%;原油产量为4502.4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24.8%;发电量为6104.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4.4%[1]。许多地区以资源开发为主,尚处于资源开发阶段。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以煤炭开采为例,在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有不少煤矿的煤层很厚,有的煤层平均厚度为50~60米。按国家规定,开采较厚的煤层要采用工艺复杂的分层技术逐层开采,但成本会因此升高。而面对旺盛的需求,一般企业都很难抵挡住利润的诱惑,往往“挑肥拣瘦”地开采,不论煤层厚度是10多米还是几米,都只是开采中间最“肥”的煤层,大量资源就这样被浪费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吃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