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新密市造纸业总体情况
所属图书: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新密市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使用效率,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水平。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证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质的变化。2006年,新密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209.22亿元和137.2亿元,居全省108个县(县级市)的第三位和第二位,是河南省的经济大县(市)、工业大县(市)之一;2006年新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527元,远远高于全省13313元的平均水平。但是,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粗放、质量效益较低的状况特别是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面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任务,认真剖析新密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和现状特征,把握机遇、扬长避短、调整思路、创新模式,尽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 新密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状况

(一)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与结构变迁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新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从小到大快速发展,整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初步奠定了新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1951~1977年)

新中国成立前,新密的工业生产主要是煤炭开采和手工业。新密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利用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民国时期,杨坟坡煤矿安装蒸汽机。1944年,新密(密县)沦陷,煤业停废。抗日战争胜利后虽有恢复,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前夕,仅存小煤窑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