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财政收支分析
工业化进程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传统的商业流通业的状况。从“九五”时期(1996~2000年)开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加速转变,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开始大力度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从此,农民种地不仅不再缴税,而且还能得到种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化肥补贴、购买农具补贴及其他补贴,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社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的新阶段。
一 工业化进程与财政收入的增长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从1992年以后才开始加速推进的,19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18,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26,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达到1.6,这表明1995~2000年的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进入了加速期,但仍处于初期的后半阶段。[1]如第四章所分析,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这意味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推进期,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接近5。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收入也进入了加速和高速增长期,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见表7-1和图7-1)。
表7-1 1981~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增长速度变化情况
表7-1 1981~2008年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