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目标冲突下的货币政策
1 变化的形势
直到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都是全世界货币稳定的重镇。鉴于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趋势,相对于德国的“经济奇迹”,这个国家高度的物价稳定有时会更让人惊讶。对于这种突出的表现,人们很快有各种解释:联邦银行高度的独立性,企业与工会的“纪律”,但最主要的是20世纪两次通货膨胀的历史教训,以及由此引发的公众对于物价上涨的敏感,通常被认为是联邦德国通货膨胀水平几乎总是最低的重要原因。
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在这个国家,因为民众不能容忍年通货膨胀率长期超过2%~3%,导致执政党不得不承认币值稳定的相应优先地位。通货膨胀率以前只要一达到或者短暂超过“临界线”,那么担忧,有时甚至是戏剧性的陈述,便无处不在。而今,当人们读到这些的时候,很难相信,所有这一切不过发生在几年以前。但是,在当前的联邦德国,6%~7%的年通货膨胀率看来差不多已得到广泛接受。在新的经济景气时期之初,人们已多次为目前完全不可想象的物价上涨做好了准备。令人感兴趣的主要问题是:是什么导致经济与货币政策面对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显得力不从心的?
2 实际与假设的目标冲突
除了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1967年6月8日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第1条把物价稳定、高就业率、对外收支平衡以及适度的经济增长称为被普遍认可的宏观经济目标。对于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的要求,人们经过批判思考也许需这样理解:在碰到预期目标冲突时,出于各种考虑,不想从一开始就确定特定的优先目标。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