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公共外交的定义示意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兴起

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在中国经历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本质变化。从理念而言,公共外交的定义逐渐从模糊走向了清晰,并进入媒体和政府的主流话语圈;从实践而言,公共外交从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央——更重要的是,自觉的公共外交行动开始深入中国外交、贸易、文化等广阔的领域。

一 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国家战略

早在1949年12月,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我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外交学会的宗旨是,研究世界形势、国际问题以及外交政策,同世界的政治家、学者、知名人士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进行交流,促进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可见我国的“人民外交”的概念涵盖了以后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公共外交”的概念。但限于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人民外交”没有能在国际流行。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家间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加之世界形势(如金砖国家的兴起、欧债危机、美国重返亚洲)和一些国际事件出现新变化(如美国出兵伊拉克、钓鱼岛事态严峻化),使得公共外交的重要性骤然提高,许多国家都已经把公共外交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地位也相应提升。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论述了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开展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形象,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