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清华日本研究(第一辑)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同文同种”下的陷阱——试论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

一 《和文汉读法》的意义何在?

我们有时常自叹弗如,作为20世纪80年代来日留学的一代,不管在翻译介绍日本的学术著作上,还是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上,较之20世纪初期的那一辈留学生,都相差甚远。站在图书馆里的书架前,更让人汗颜的是我们这一辈的局限性和专业的偏颇性昭然若揭。谭汝谦先生有文为证:在中日翻译史中,甲午以前300余年的萌芽期(1660~1895年)仅有12种中译日书,且9种为日人所译。而第一过渡期(1896~1911年)的15年间,中译日书便骤增至958种10842131。这一变化当然是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的时代所需,而在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上,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不能不说是开创先河之举。其中提到的“实字必在上,虚字必在下,颠倒读之”则“数日小成,数月大成”之说正是对急欲阅读翻译日文的留学生的一剂兴奋剂。它吸引着人们纷纷解囊购买,以至几度再版,成了20世纪初中国人最熟悉的日语速成入门书。比如实藤惠秀就说:“中国人明治时代翻译日文时多利用《和文汉读法》一书。”10842132在此引导下,有人可以拿支红笔勾勾画画将词序颠倒就成译文,以至于年译百本竟成可能。“直到1934年周作人写作以此书名为题的随笔时,还对这本出版于三十多年前的语言读物念念不忘”,称“其影响极大,一方面鼓励人学日文,一方面也要使人误会,把日本语看得太容易”10842133。从其中的记述也可窥见当时该书人气之一斑。事实上周作人自身赴日留学时携带的书籍中就有这本书10842134

作为梁启超研究的一环,夏晓虹早就关注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