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
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解决功能疏解、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交通拥堵,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河北、天津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确保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利于促进各地区资源在产业链上的协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因此,建立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理论模型,构建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机制,对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研究背景
协同创新是指系统中相关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即不同创新主体(国家、区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基于目标利益驱动,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和共同作用,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欠发达地区应该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外来创新能量,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学研合作联系,推动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欧洲创新工学院KICs模式在知识生产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建设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提供了借鉴。
京津冀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政府应该引导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民间各类形式的交流以加快京津冀三地的创新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对于京津冀制造业的研究主要涉及京津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如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