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85高校毕业生消费和收入状况——基于六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年代的人,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身处全球化的进程中,见证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与上几代人有很大差异。学术上和日常生活中习惯称这一群体为80后。80后一代步入社会、组成家庭乃至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也影响了当代消费模式的转型和新的消费倾向的兴起,比如结合炫耀、个性和享乐等的多元化消费诉求以及小资、波波族、LOHAS(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追求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多元生活方式。相对于西方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的消费模式又明显表现为一种“混合”的特征:他们在强调对于乐趣和舒适的追求的同时,也强调“量入为出”和家庭责任等较为传统的价值观,这些审美的和道德的辩护共同构成了一套独特的、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消费伦理(Zhu Di,2012)。可以说,当代青年集中体现着新出现的消费动机与较为传统的价值体系的融合与冲突,因此可以作为转型社会消费模式研究的典型群体。
社会的发展使得80后一代的生活机会[1]有了显著的增加,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却承担着比上几代人更沉重的责任,如购买住房、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有人为80后总结了这样的人生轨迹:上大学,开始扩招;毕业,立刻就失业;要结婚,买不起房;还没长大,父母已经老了。
在这些挑战中,住房问题或许是最迫切、最棘手的。首先,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一个初入职场、财富积累并不充裕的年轻人能否负担得起成立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