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调查与分析
价值取向是主体在面对或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进行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实施价值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实际偏好,是介于价值观念和实际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追求何种价值,秉持何种价值准则,如何做出价值评价和价值决策,欣赏和选择何种社会行为,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实施行为并产生价值体验等,无一不受到价值取向的影响和调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把握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特点,探讨价值取向引导策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安徽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范本,于2014年10~11月在全省范围内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通过网络调查与现场调查两种方式,共在16所高校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840份,其中有效问卷803份,占全部问卷的94.5%。样本分布情况为:男生399人(49.7%),女生404人(50.3%);大一237人(29.5%),大二168人(20.9%),大三196人(24.4%),大四132人(16.4%),研究生70人(8.7%);中共党员128人(15.9%),共青团员641人(79.8%),群众28人(3.5%)民主党派6人(0.8%);人文科学61人(7.6%),社会科学334人(41.6%),理科90人(11.2%),工科271人(33.7%),医科47人(5.9%);农村375人(46.7%),小城镇143人(17.8%),县级市以上城市285人(35.5%)。调查主要包含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和大学生价值取向问卷两个部分。在采用Triandis编写、黄任之修订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1]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