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传统平原农业区面积占全国平原面积的比例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及其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

一 平原农业区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

本书所研究的传统平原农业区源于耿明斋教授1996年提出来“平原农业区”(耿明斋,1996)的概念,2004年,他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的文章中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并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来对该区域进行了明确的空间界定和经济特征的概括:“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我国燕山以南,桐柏山、大别山乃至长江以北,太行山、伏牛山以东一直到海的整个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再加上东北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可以归属于此类地区”(耿明斋,2004)。他把该区域的经济特征概括为5方面:第一,土地面积广阔而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第二,可供民间开采开发的矿产和渔牧资源缺乏;第三,地处内陆,受海外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辐射比较弱;第四,农业至今仍是此类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非农产业十分薄弱;第五,人们的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通过研究,耿明斋教授认为此类地区“仍是一个自然经济传统浓厚、产业结构层次很低、经济尚处于低水平循环状态或者刚刚进入螺旋上升循环状态的地区”(耿明斋,2004)。

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起点或现实基础就是农业国家,即以农业或农民或农村为主体或基础的国家,其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途径是启动和完成工业化(张培刚,199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华南、华东凭借区位优势,中西部经济资源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