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将军西域诗论
一
入关前的清代帝王,在统一女真各部与明王朝争夺疆土的同时,就力所能及地进行文化建设,入关以后,则以更多的精力振兴文教,吸收汉民族的文化精华,为当时的满族和蒙古族贵族子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伊犁将军时,已有百余年的文化涵养,有些入关后成长起来的满蒙后裔们,其汉文诗歌的创作水平,不亚于汉族文人。在清代伊犁将军设立的150年间,历届伊犁将军43人,任此职者多为满族亲贵或蒙古重臣。其中不乏能诗者。本文所谓伊犁将军是指诗人在西域的最高官衔,其所作西域诗不一定都作在伊犁将军任上。为了论述方便,笔者将其统称为伊犁将军诗作。现搜集到有诗存世者只有阿桂、奎林、晋昌、萨迎阿、锡纶、志锐等六人,本文将依次论述,以期就正于方家。
清政府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西域后,于二十七年(1762)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底定西域后,根据西域地域广阔、民族关系复杂,且距京师遥远等客观历史条件,确立了军府制度。对此,乾隆帝指出:“伊犁一带,距内地遥远,一切事宜难以遥制。将来屯田驻兵,当令满洲将军等前往驻扎,专任其事。”[1]伊犁将军设立后,其职权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乾隆帝谓:“凡乌鲁木齐、巴里坤所有满洲、索伦、察哈尔、绿旗官兵,应听将军总统调遣。至回部与伊犁相通,自叶尔羌、喀什噶尔,至哈密等处驻扎官兵,亦归将军兼管。其地方事务,仍令各驻扎大臣照旧办理,如有应调伊犁官兵之处,亦准咨商将军,就近调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