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葛逻禄诗人廼贤的丝绸之路诗歌
我国历史上的蒙元王朝时期,是丝绸之路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丝路各主要干道第一次被完全掌控在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政权的手中。此时期的丝绸之路,不但起点由原先的历史名城长安先后变为漠北的和林、蒙古草原上的上都开平府和内地的大都,即它所覆盖的范围不仅是传统的西北方向的区域,而且还明确地涵盖了东北方向的地区。可以说,丝绸的华光异彩安然地笼罩着当时的整个北方。[1]这种空间地理上的大变化,使蒙元时代的文学领域诞生了一批与丝绸之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诗人——以汉语为创作语言的西域少数民族后裔诗人群体的崛起即为其成果之一,他们与丝绸之路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多数人成为当时丝绸之路诗歌创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反映丝绸之路沿线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诗歌作品,这些丝路诗歌作品,不再仅以描绘西域风光民情为主,而是以当时丝绸华彩所笼盖下的广阔北方为表现对象,大都、上都及其沿线的风土名物、习俗民情,都成为此时期诗歌创作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蒙元时期的诗坛,吟咏丝绸之路、描画丝绸之路蔚然成风,诗人们将丝路沿线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尽情地呈现于诗歌作品中,借丝路来“言志”、“抒情”。色目诗人廼贤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不仅是蒙元时期汉语诗歌创作领域,更是那一时期丝路汉语诗歌创作领域的重要诗人,他的丝路诗歌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
廼贤(1309~1368),先祖为西域葛逻禄人,字易之,号河朔外史、紫云山人。汉姓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