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丝路文化新聚焦
所属图书: 丝路文化新聚焦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汗都春与曲子剧比较研究

新疆锡伯族汗都春与新疆汉、回民族的曲子剧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但是,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二者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因此,对它们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之下的发展和变异,同时也可对汗都春这一独特的民族戏曲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有更加明晰的认识。

一 剧种的同源与分野

锡伯族“汗都春”,又名“秧歌儿”、“小曲子”、“秧歌剧”、“迷胡调”,是部分锡伯族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西迁伊犁之后,在与历史上移居惠远、伊宁等地的陕西、甘肃等地的汉族、回族长期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了源自西北地区的俗曲、小调、曲艺、戏曲之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与特征的戏曲艺术形式。

“新疆曲子剧”是指流布于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巴里坤、奇台、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焉耆、库尔勒、伊犁、塔城等地的汉族、回族间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国家认定的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剧种。早期在民间及文人中都以“小曲子”相称,1959年,为区别于相邻省区的诸种小曲子,遂正式定名为“新疆曲子剧”,但民间仍称之为“新疆曲子戏”、“曲子戏”或“小曲子”。[1]

(一)共同的源头——西北地区的剧(曲)种

1.曲子剧的形成

早在汉代以前,就有内地的汉民来到新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后,大批官吏、士卒、商人等不断迁来此地。唐朝时期也有不少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等多种渠道进入这里。尤其是清乾隆二十四年重新统治新疆后,从西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