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节能政策的基本框架、战略演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过了发达国家用百余年走过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但是经济发展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环境恶化与能耗过度相关性较高,传统的高资金、高资源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亟待改变。本文探讨作为节能先进国家的日本的节能基本框架以及节能政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日本节能政策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工业部门最终耗能占总耗能的60%以上,工业部门的耗能管理成为工作重点。从1973年石油危机至今,日本单位GDP能耗降低了约45%,工业部门能耗降低近50%,日本成为先进的节能国家之一。日本在工业部门、服务、家庭部门及交通部门实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例如“领跑者制度”“节能环保积分制度”都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节能工具,并为某些国家所效仿。
(一)日本节能的政策主体
作为法治国家,日本的节能措施有章可循,基本框架由《能源合理利用法》,即《节能法》设定,细则则由政府颁布的省令、政令以及告示的形式发布。《节能法》适用于经济社会环境的能源保障,及实施有效措施推进工厂等场所、建筑、机械器具的合理化用能。除了管制措施之外,《节能法》还规定,政府有义务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支持并引导企业、家庭、个人节能,并配合以节能宣传。
日本的节能政策原来由通商产业省牵头,建设省、运输省协同负责耗能管理。2001年日本实施了大规模省厅改革,由经济产业省的资源能源厅全权负责对全国的节能管理,下设政策部、节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