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与民族关系互动研究——以川滇泸沽湖地区为例
                
              
              一 前言
“二战”后,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最大的产业,旅游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云南省在中国首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把旅游业发展成云南支柱产业的目标。2010年,云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1.38亿人次,海外游客662.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人民币1006.83亿元,比2009年增长24.2%(云南统计局,2010)。旅游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环境、资源、社会、文化等有着巨大影响,也逐渐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指标。
文化旅游是随旅游业的发展而壮大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出去探索或体验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见证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传统和文化遗产。2001年,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文化旅游占整个旅游市场的1/5,每年增长率为10%~15%(WTO,2001),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催化剂。国外学者从旅游业发展初期就开始研究旅游业的各种影响,迄今成果斐然,形成了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生态环境的三个有影响研究领域。
人类学对旅游业巨大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人类学者Nuñez发表了论文Tourism,Tradition,and Acculturation:Weekendism in a Mexican Village(《旅游,传统与涵化:一个墨西哥村庄的周末主义》),成为最早的旅游人类学著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其中,70年代的研究主题是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而80年代的研究主题是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影响、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文化适应问题和东道主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