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82年、1990年与2000年全国党政群负责人空间罗伦兹曲线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职业群体变动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将中国社会分为十个阶层(见表1-1)。其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农业劳动者几乎分别处于这个职业结构金字塔的顶层与底层;同时,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最小,但处于体制内的核心部门,占有组织资源,掌握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最大,但属于体制外人口,只占有少量经济或文化资源。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在中国社会结构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农业劳动者依然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阶层之一。因此,这两个职业群体是就业人口的重要成分,两者也相当具有代表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农民比例降低,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迅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迁移流。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城市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1]。因此,笔者同时研究流动工人和流动商业、服务业人员。

在中国,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口的阶层变化还比较缓慢的话,那么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社会分工的细密化、新型职业的大量出现、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以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人们的阶层属性就开始在变动中显著起来[2]

第一节 农民人口特征的变化

农民是中国社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人们谈到“农民”时想到的不但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