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24年澳门港口示意
所属图书: 全球视野下的澳门学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澳门“新北区”的形成与城市化发展(1919~1957年)

一 前言

近代澳门城市化发展速度颇受中葡两国关系的影响,澳门总督亚马留因下令在半岛北部华人土地上开辟3条新路而于1849年招致杀身之祸,导致后继澳葡政府迟迟不敢在北部轻举妄动。直至1887年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葡萄牙人拥有“永居管理澳门”的权利后,澳葡政府才逐步拉开大规模开发北部的序幕。在北部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明显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北部旧有陆地的发展,此北部区域的范围包括北城墙以北至关闸茎之间的陆地,有华人村落沙梨头、新桥、沙岗、望厦、龙环、龙田等,多为华人田地、菜园乃至墓地;第二阶段则是20世纪头20年开始在关闸茎两边进行的填海,这片填海地逐渐发展为“新北区”,包括筷子基、青洲、台山、马场和黑沙环,而原来的旧北部则逐渐成为城区的一部分。“新北区”是本文为方便区分老北区与北部填海区而使用的一个名词,并不是史料上实际存在的词语。如今谈论澳门北区,均指关闸马路两边区域,即本文所言“新北区”的范围。而旧北部经历从华人村落向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后,已逐步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不再被称为北部,而今的澳门北部是指当年旧北部的填海地。

研究者在研究城市史时,尤应注意城市地理的历史变迁,严格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内,北区的空间范围。学界对此点也非常重视,如邢荣发先生《澳门马场区沧桑六十年(1925~1985)》10933840一文详细论述了新北区之赛马场区域发展史,赵利峰先生《民国时期的澳门跑狗事业》10933841仔细梳理了新北区之跑狗场从开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