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以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为例
当下中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向前推进,[1]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形貌、文化生态和空间格局。“城乡接合部”这一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种社区空间得以形成。它不仅是作为中国新移民生活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处于变动中的社会空间;它既是中国都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区类型,也是中国特有的土地征购政策、户籍管理政策体系下的产物,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从地域角度看,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界的地区。从社会角度看,是指城市与乡村两种社会结构、两种管理模式、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思想观念相互交叉、相互并存、相互影响的地区,因而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郊区或农村。[2]
在这个独特的社会空间中,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是核心问题。目前在中国城乡接合部生活着两类新移民,“第一类是进入城市经商和开办企业的工商业者。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原先受到遏制的商业贸易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城镇作为商业贸易的集散中心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商人、摊贩和企业家。这些人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城镇新移民。他们在新移民中的人数比例不高,但在加速移民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极大。第二类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自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不是城镇的长久居住者,而是‘流而不迁’的暂时居住者。这部分‘流动移民’的总数到底有多少,并没有统一的口径,但一般认为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10”。[3]
前一种移民在其融入城市之前,心理上已有对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