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不和谐的视觉符号(郭焱拍摄)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从历史建筑改造看城市文化符号生产与消费

一 历史建筑改造的现状

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成功走出了城市历史建筑原状保护与拆除重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虽然在此之前也有相关案例的尝试,如南京夫子庙的改造、桂林阳朔西街的改造等,但基于上海特殊的城市地位,“新天地”项目成功的商业模式,以及在历史建筑风貌与现代时尚生活结合中做出的卓越尝试,都使得“新天地”项目光彩夺目,引起国内众多城市的竞相仿效。随后出现的南京“1912”,杭州“西湖天地”,成都“锦里”“宽窄巷”,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都市休闲娱乐的场所。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史书,通过解读建筑语言的意义能够揭示城市文化的变迁,而受到追捧的历史建筑改造更能集中折射出现代城市既丰富多样又虚幻浮华的文化百态。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思想变革的步伐,尤其是2000年以来经济的起伏,中国城市建设就如同城市管理者、经营者、设计者以及市民共同谱写的文化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琢磨。

二 国家决策与地方选择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首先折射出政府管理层面和学术层面对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决策。在国家层面,国务院1982年公布了第一批24个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概念;1994年公布了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同年9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发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年,国务院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