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城镇化的理论框架
所属图书: 渐行渐远的红利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城镇化新机遇与新挑战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李克强

我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急剧的城镇化过程。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近53%。尤其是过去20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显著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一般来讲,发达经济体的城镇化率在70%以上。在讨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走势时,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往往被视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

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有三个独特之处。第一,正如前面章节多次提到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发生在人口红利期,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在人口红利出现之前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逐渐老龄化的社会里完成城镇化的国家,意味着我们可能面临其他国家没有经历过的问题和挑战。第二,我国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移居城镇却又尚未市民化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造成了城镇内部的二元结构。第三,我国的土地制度以及过去10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导致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收入快速增长,投资冲动旺盛,城镇化进程伴随着投资的大幅扩张。

后面的两点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制度因素,城镇内部的二元结构加大了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