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我国对外投资渠道
所属图书: 资本账户开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如何应对资本项目可兑换面临的挑战

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1996年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十二五”规划明确地提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社会上已有很多讨论,也提出了不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不再赘述。本文拟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

从国际收支角度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

图1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状况

图2 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已经比较开放。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规模(以下简称“资本项目收支总额”)为2.58万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额的37%[1],占比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见图1)。其中,传统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直接投资总额占我国资本项目收支总额的15%,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占比40%左右的水平(见图1)。这显示随着金融开放日益扩大,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式日益多样化,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形式的资本流动甚至已跃升为主流。1994~2011年的18年间,资本项目顺差平均约占国际收支总顺差的39%,其中有9个年份资本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总顺差的贡献超过50%(见图2)。国际资本大量净流入,既反映了资本流动的顺周期特点,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宽进严出”的资本管理体制导致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市场调节作用的缺失[2],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