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胡同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调研及对策思考
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据文献记载,元朝共有街巷胡同430条;明代达到1200余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截至2007年,北京的胡同1320余条。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在这1320条胡同中,只有430条胡同完整保留了传统格局,约占总数的1/3。有685条部分保留了传统格局,约占总数的52%。其余有的仅仅保留了20米长的胡同;有的也只是几处四合院,如花市头条、手帕胡同;有的正在拆除之中。
目前,北京的胡同主要分布在什刹海、西四、东四、东单、前门大栅栏、鲜鱼口等区域,其他区域的胡同已经被新的建筑和改造的气氛所包围。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20余条胡同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在北京的胡同中,什刹海区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什刹海东起地安门大街,北至北二环南侧,西抵新街口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到平安大街,面积323公顷,是北京市旧城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片,也是传统风貌保留最为完整、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
目前,北京胡同的文化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在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中,是否对不同类型文化资源所对应的消费群体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意愿是否得到了满足?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我们通过对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