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分析
1979年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面、从东到西,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是中国30多年来阶级社会发展最成功的经验,对外开放为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外部经济力量和动力,渐进式开放与渐进式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动,以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推进国内改革,以国内改革引致的成果来积极参与全球化和分享全球化的成果。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9~1991年,“部分让利”初始开放阶段;1992~2000年,“互利”全面开放阶段;2001年至今,迈向“共赢”开放型经济阶段。因此,本章后面的分析在时间点的选取上以上述阶段划分为标准。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描述
一 数据来源与相关说明
首先对本节与本章需要用到的变量与相关区域划分做相关说明与定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年底人口数、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1980~200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中,陕西1980~1984年,海南1980~1986年的进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1986》和《海南统计年鉴1990》中“对外贸易各类商品收购总额”,出口数据来源同上。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数据来自中经网。
重庆由于早期数据缺失,为了保证数据的连贯与一致性,将四川与重庆数据合并共30个省区。东部地区包括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