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收入差距的估计
2.1 引言
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GDP和人均收入都出现了超常增长。从1978年到2007年,GDP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超过7%。而且,最近几年的增长率更高,比如从2002年到2007年,GDP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1.6%,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分别是6.8%和9.6%。[1]
与此同时,收入不平等程度也逐渐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是在逐渐上升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全国性不平等程度的上升速度较快,而后从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速度放缓。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4年,收入不平等程度是逐渐上升的,在90年代末出现短暂的下降后,又开始逐渐上升。[2]因此,21世纪初期的不平等程度仅略比90年代中期的不平等程度高一些。基于1995年、2002年的CHIP数据研究发现,1995~2002年间,收入不平等程度变化不大。[3]
一些研究文献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所出现的一些收入分配平等化的措施或现象能解释这一趋势。[4]比如,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工资性收入的工作,低收入的省份慢慢追赶高收入的省份,共享经济增长的福利,在城市中逐渐推广的住房改革措施等。
库兹涅茨假说认为,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不平等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呈现倒U形。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所出现的一些平等化措施和现象,似乎意味着中国已经到达了倒U形的拐点处。然而,基于2007年的CHIP数据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