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内部工资与家庭收入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不断上升。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4533万人,比2002年增加4063万人,增长30%。[1]外出务工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收入,而且促进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城务工农民工通常有两种就业方式可选择:受雇佣和自我经营。这两种收入[2]也构成农民工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增长缓慢,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农民工培训系统工程,出台一系列保证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促进了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增长。
本章旨在讨论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工资收入和家庭收入差距。这里的农民工家庭指的是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地所形成的收入与消费单位。由于农民工内部存在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包括教育和经历在内的人力资本等)、家庭特征以及地区特征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家庭收入差距可能有扩大化的趋势。这需要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家庭收入差距的总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6.1 农民工样本基本特征
为了全面而详细地讨论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家庭收入差距,本章使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课题组”(RUMiC,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于2008年对15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所做的抽样调查。这15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杭州、宁波、深圳、南京、无锡、广州、东莞、合肥、蚌埠、成都、武汉、郑州、洛阳和重庆。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