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中国存在格林斯潘卖权吗——对前瞻性广义货币政策规则的非线性检验

3.2.1 引言

格林斯潘卖权这一提法出自格林斯潘在1987年和1998年美国两次资产价格暴跌时,通过降息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法[1]。在格林斯潘的降息重拳下,美国的资产价格很快止跌回升,于是人们戏谑地将格林斯潘这种在资产价格暴跌时的救市行为称之为格林斯潘卖权。在这一提法出现之后,Miller等(2002)正式提出了一个关于格林斯潘卖权的模型,他们的模型认为格林斯潘卖权的本质是政府会在资产价格下降时,采取放宽流动性的救市举措,如果投资者完全相信政府的救市承诺,那么隐性的救市承诺就相当于一张给投资者的看跌期权,这降低了资产的风险溢价,抬高了资产价格。此论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界的关注。

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该不该对资产价格做出反应,在理论界是有一定分歧的。最早主张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做出反应的是明斯基,在他所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中,他认为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暴跌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故而央行应该对资产价格的过度涨跌做出反应。Cecchetti等(2000)也从理论上提出,最优的货币政策应该对股市的变动做出反应。而Bernanke和Gertler(2000)则认为,只要央行控制住通胀,资产价格的泡沫本身不是问题,他还提出,央行很难识别出是否存在资产价格泡沫,所以即便理论上能说明央行对资产价格做出反应是最优的,在实际中也很难做到。Bini Smaghi(2009)[2]将Bernanke所代表的观点称之为“危机前的共识”,他指出在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下,主流经济学家往往忽视了金融市场对于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