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服务业生产率
4.3.1 引言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Eichengreen和Gupta,2013)。[1]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率或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家间的总体经济增长差异(Inklaar等,2008)和生产率增长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服务业生产率(TFP)差异来解释。夏杰长等(2010)认为中国在“十二五”期末(2015年)最有可能迎来服务经济时代,2010~2015年服务业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服务业的TFP能否持续改善。因此,在服务经济日益兴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Buera和Kaboski,2012),服务业及其生产率在一国经济增长及总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中国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相比于工业(制造业)行业是滞后的,其发展还没有真正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王恕立和胡宗彪,2012)。“十一五”初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将技术进步贡献指标列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凸显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增长质量的战略思路。因此,探寻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的路径理应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Melitz(2003)等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突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同质性假设,证明了国际贸易能够推动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过程,起到达尔文式的优胜劣汰作用并提升行业生产率。在该理论中,贸易成本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际上,贸易成本是打开所有其他开放宏观经济学之谜的钥匙(Obstfeld和Rogoff,2001)。然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