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2013年4月,日本银行开始实施新一轮的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为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决心彻底扭转日本长期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停滞局面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支持,被称作“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由于政策的内容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其出台伊始便受到广泛的质疑甚至批评。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一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开始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第一,金融市场的表现最为显著,如长期国债收益率趋于下降、股票价格大幅反弹、日元加速贬值等。第二,各部门金融资产余额出现增长,对外各类投资活动开始活跃,资产价格收益效果开始有所体现。第三,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有所回升,表明政策效应已经传导至实体经济部门。新的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前的量化宽松政策相比,政策实施的长期效果究竟如何?截至目前具体取得了哪些短期效果?未来可能的走势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日本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分析和研究一年多以来日本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一 1990年以来日本银行宽松货币政策的简要回顾
(一)资产泡沫破灭后的宽松货币政策(1991年7月至1999年2月)
1990年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景气低迷的状态,消费者物价指数逐步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日本银行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调低基准贴现率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来引导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走低。从1991年7月到1995年9月,经过9次调整之后的基准贴现率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