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52.6%,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目前,从城镇人口、空间形态标准来看,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魏后凯、袁晓勐、郭叶波等,2012)。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质量并没有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今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城镇化质量(周一星,2006;魏后凯,2012),把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当前,中国正处在向城市型社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从理论上阐明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明确城镇化发展的差距所在和改进方向,从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深入开展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文献述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以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渐凸显,城镇化质量已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对城镇化质量的专项研究或综合评价研究明显增多。不少学者研究了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性和内涵特征,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省域、地级市、县级市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目前学界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理解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