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关键地区的年超额储蓄(经常账户余额)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中国储蓄和全球经济表现

简介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过剩储蓄成为工业化世界中净债务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2005年之后,特别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它已经成为唯一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来源。然而,随着国内债务的上升,中国的海外净储蓄增速已经放缓,经常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累积率同时收缩。中国的这种更慢、更“内向集中”的增长前景(Tyers,2012)会随时间进一步减少储蓄过剩的情况。这和日本的类似趋势共同造成了亚洲“储蓄过剩”[1]时代的终结,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必然会提高全球的债务成本。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共同紧缩的迹象初现端倪,但这是因为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大经济集团的中央银行共同开展的“量化宽松”(QE)的作用。这些经济体的政府继续发行新的债务,但这些债务越来越多地被中央银行而不是外国机构收购。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存在流动性陷阱,这些地区的中央银行还是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扩大到了至少两倍,而且这种扩大的趋势仍将继续。[2]

这一全球关键货币供应的增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在所有地区,政府财政引起的持续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通货紧缩,已经导致全球投资组合持有人持有的“安全资产”——也就是现金和相关的短金融工具——的比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水平。然而,这种情况将会发生改变,到那个时候,各大央行将吸收大量的流动性。由于近期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其资产负债表充斥着沉重的长期到期金融工具,这些最终都将回到市场上,并引起产量的迅速上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