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与特点
                
              
              一 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全世界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且这个群体的规模从2000年的1亿多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多人,几乎占总人口的1/6。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六普”更新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版图。人口比重在全国排位上升的地区除广东外都是低生育地区,这种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动力应当是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广东超过山东与河南跃居人口第一大省,显然与珠三角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劳动力有密切关系;人口比重排位上升的其次是上海、浙江和北京。这些地区正在抓住人口机会窗口的最后几年,充分利用着从全国各地流入的劳动力。而四川、湖北、安徽、河南这些人口流出大省,2010年人口比重排位与2000年相比则显著下降[1]。
近年来,由于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进入了劳动年龄,更多农村青年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不少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如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发现,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已经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部分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2]。此外,不同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大中型城市就业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流动人口的迁移、就业和居留模式。本文将主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汇总数据(以下简称“六普”)[3]和其他相关信息,描述流动人口的年龄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