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85~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节粮型畜产品消费状况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系统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系统分析

一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总体状况及其波动特征分析

1.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本状况分析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指出:必须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情况及其变化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产量总体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其总产量由1978年的9226.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6571.51万吨,增长了79.61%,年均增长2.57%。由于粮食生产受众多因素影响,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呈现明显的波动增长特征,因此,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的均值为30.33%。其中,1991年比重最低,为27.81%;2007年最高,达32.20%。如图4-1所示。

图4-1 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及其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的变化

2.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分析

粮食生产波动可以利用波动指数(也称变异率)进行测算,它是测量经济变量周期的一个常用指标,通常用来表示经济变量的短期波动强度,是实际观察值对其长期趋势的偏离。[1]其计算公式为:

式(4-1)中,yi时期粮食的实际产量,

i时期粮食产量的趋势值,

为消除长期趋势后经济变量的绝对波动量,表示第i年实际观察值对其长期趋势的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