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变迁中性别失衡的理论阐释
性别结构的失衡源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常。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性别失衡,需要站在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和国际比较的空间维度去审视。由此可以发现,出生性别比的变动在不同地区和国家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既有日本这样的国家,出生性别比从未出现过异常;也有韩国这样的国家,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出现偏高,但在1995年后就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并在近几年恢复到正常水平;也有中国这样的国家,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出现异常,但近年来仍然保持在120左右居高不下;也有一些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异常。何以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如此鲜明的时空特征?性别结构的失衡是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还是特定文化环境下的特殊问题?现实社会中的复杂情况在国际上引发了对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决定因素及解决出路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而且对出生性别比异常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追踪已成为近20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朱秀、钟庆才,2006)。在中国目前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把握社会变迁中性别结构失衡的内在机制,是确定性别失衡及其社会风险治理方向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将在总结和分析经济、社会、人口学界对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所进行的不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理论,构建社会变迁背景下性别失衡演化的机制模型,对中国性别失衡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阐释。
(一)性别结构失衡的理论阐释
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