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采取不同贸易机制的企业占比 按照企业数量(左)和出口产品价值(右)划分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与信贷约束:基于中国加工贸易的分析

导读

作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一环,中国有什么经验?本文从金融约束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如果融资困难,那么一国很难在价值链上处于较高的位置。因此,进一步发展本国金融市场可能是提升产业链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受到流动性约束的企业更有可能从自由贸易和生产过程细分中获益。

过去20年的全球化带来了生产在各国间进一步的细分。今天的企业不仅进行最终产品贸易,还更多地进行中间环节的生产,包括进口国外投入品、加工组装后将商品再出口到国外。尽管对于欧盟国家而言,上述中间环节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不过10%,但是对于中国而言,上述比例已经超过50%。全球价值链吸引着学术界和政策界的眼球。它的福利效应和分配效应是什么?它会改变最优贸易政策吗?在多哈回合陷入僵局之后,它能带来各国之间的再度协作吗?它将如何影响汇率的传递效应以及国际供给和需求冲击的传导呢?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非一篇文章可以阐明,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这一位置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海关数据和国际收支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贸易机制很重要:中国的贸易形态

中国贸易的两个特性:

第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正式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减免用于加工和转口贸易中进口品的关税。

为了得到关税减免,在进口时,企业需要出示同外方签署的合约。作为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重要部分,这一政策非常成功:2005年,32.7%的出口商进行加工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