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杭州市余杭区不同时期城镇化率增长情况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现代化实践中城乡一体化要素流动分析与对策——以余杭区为例

“城镇化”或“城市化”翻译自英文单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也被翻译成“都市化”,纯学术性论文多采用“城市化”译法,政府文件中均以“城镇化”为基本概念。本文与国家的提法相一致,在表述上使用“城镇化”,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其涵盖“城”和“镇”内涵的特点。从户籍上看,城镇化本身又分为两种:居民化与市民化,前者注重居住地转换,后者注重身份转换。从方式上看,城镇化又分为两种:土地城镇化(规模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前者关注数量扩张,后者关注质量提升。

恩格斯于1847年10月在论述“共产主义原理”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城乡关系做过轮廓性的描述,指出城乡由一体到分离,又由分离到融合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1]。马克思也曾经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人为割裂的城乡分离进行过精辟的阐述,“城乡分离的实质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国家组织与领土内居民的对立,一切都渲染着浓厚的政治色彩……”[2]。在城乡由分离到融合这样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个有待在理论上系统研究和在实践上高度重视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城乡一体化有两个主要路径:乡村城市化或城市乡村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城镇化极大地焕发了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和素质。因而,相应的研究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探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