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机构信息化建设是否符合期望
所属图书: 智库的再造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问题的界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6)的发布,标志着社会信息化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在科研领域,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加快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社科领域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起步相比自然科学领域较晚,虽然经过初期的摸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依然没有突破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欧启忠等,2005)。

从现实需求来看,随着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综合性、应用性、国际性三大趋势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特征(周若文,2002),在新发展趋势下,对我国社科领域科研机构的学术服务也有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服务对象方面,社会科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为纯学术性研究或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而是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实际运用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业、社会公益、企业经营管理、媒体服务、其他学术研究,甚至个人学习工作需求等各个社会领域。

二是服务内容方面,来自各行各业的社会需求,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注重专业化与精品化、创新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前瞻性,以及同其他社会领域的横向联合与合作,能够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应用与理论社科信息的需求,发挥社科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在服务方式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转变观念,具备竞争与商品意识,把学术服务的对象当作客户,变被动为主动,变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