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背景下的草原干旱——牧民定居、草原碎片和牧区市场化的影响
近30年来,干旱对草原牧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气候变化,然而气候变化是在过去200多年中逐渐发生的。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解体以后,草原牧区的制度安排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与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研究中,我们以内蒙古一个村庄的草原利用与管理制度变迁为线索,探讨定居、草原分割和市场化与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如何增加了社区的脆弱性。
一 导言
人们在有关非洲干旱草原的研究中发现,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变动很大,草原呈现出非平衡系统的特征,草原产草量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游牧使牧民可以远距离移动,从而适应干旱草原的气候多样性(Ellis,1994;王晓毅等,2010)。游牧并非仅仅是移动放牧,它代表了一组相关的制度安排,比如共有的土地制度和互惠的社区关系(王晓毅等,2010)。蒙古高原与非洲干旱草原类似,气候变动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历史上对牧民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蒙古高原的气候多变,经常处于极端干旱和相对湿润的变化中。历史上蒙古族游牧民对气候变动非常敏感,持续的干旱经常会破坏畜牧业生产,导致牧民的生计无法维持,他们不得不进行远距离的迁徙,甚至战争(费根,2008)。
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动幅度更大,从而使灾害天气发生更频繁。草原不仅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是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敏感带和脆弱区之一,近50年来,北方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