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基于“金融恐怖平衡”视角的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当中国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中美经济关系演变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演变作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不仅赋予中美经济关系新的含义,而且也引发我们对过去十年即中国“入世”以来迅速发展的中美经济关系的反思。早在2004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教授(Lawrence H. Summers)在论及美国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时就提出了“金融恐怖平衡”(balance of finance terror)这一概念。[1]根据萨默斯的解释,由于美国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在经济上存在相互依赖,所以也形成了一种双向的威慑力和制衡力,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不会轻易改变或者说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这种关系。2007年和2008年,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莫里茨·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以及弗雷德·伯格斯坦(Fred Bergsten)基于中美两国经济之间的“共生”(symbiotic)程度的不断加深,先后提出了“中美国”(Chimerica)和“G2”这两个概念,试图证明过去十年里由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合二为一,形成了世界经济秩序。[2]尽管我们并不完全认同或接受这两个概念,但是过去十年来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迅速发展及其全球性影响则充分证明了这一关系对现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所凸显的非对称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非对称影响,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萨默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