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改革:经济转轨的理论和实践
一 引言
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经济体制转轨和全面推进改革的时期。由于经济转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理论界尚不能就转轨的内涵给出明确的界定。但是,无论转轨路径如何,价格改革都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价格改革复杂性、艰巨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如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转轨和价格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改革红利,促进了经济增长,并维护了社会稳定。与同处于转轨时期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相比,带有渐进性、局部性和增量改革特征的中国转轨经验得到国内外各界的较大认可。但是,自改革之日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价格改革的长期效果、改革的局限性以及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等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时至今日,这些争论对深化价格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转轨时期价格改革的过程、特点和改革效果的评价,理顺中国价格改革的线索,并从中发现当前深化改革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二 中国转轨时期价格改革的回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制度对社会生产的束缚。打破旧体制的禁锢,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成为迫切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看,当时理论界对于中国转轨路径的认识并不统一。如学术界提出,1979年中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