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三个时期的信任模式与市场经济秩序
所属图书: 我们信谁?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信任模式与市场经济秩序——制度抑或文化的解释路径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以“摸着石头过河”为思想体系的中国市场转型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Huang,2008;Jefferson and Rawski,1994;Naughton,1995;Perry,2007;周其仁,2009)。这些关注大多在“市场必胜”(科斯、王宁,2013)、“社会嵌入”(Granovetter,1985)、“国家规制”(Stigler,1971)等宏观立场上,讨论了市场与再分配制度、市场与阶层群体以及市场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人能在微观或中观层面上直接探讨促成市场交换、市场繁荣的基础条件——交换双方的信任。

在理论上,信任的双方可以等同于(市场)交换的双方,市场秩序是由一对对交换双方的合作抑或竞争状态所组成的。因而,信任作为编织合作与竞争状态的核心元素、作为人类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Good,1988;Simmel,1908/1950),它与市场经济秩序的直接关联性(Akerlof,1970;Hakansson,1987;Young and Wilkinson,1989)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中,我们亦在“信任危机”中看到了信任与市场间的唇齿关系:①当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信念而真正扎根中国时,市场的灵活多样所带来的社会信任度降低已日渐显著(王俊秀、杨宜音,2013)。这种信任度降低的趋势与市场中频频发生的假冒伪劣、三角债务危机,与“假鱼翅”“毒馒头”等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与“善良的好心人被骗”“夫妻间、官宦间相互监控”所反映的道德危机密切相关。②在市场转型不完善而呈现“双轨”混杂的情况下,传统中国人的家本位人际信任关系在维护早期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