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对个案材料的理论解释框架
所属图书: 我们信谁?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人际信任还是制度信任,它们都折射出人们对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也影响到人际交往中的预期和决策(Wrightsman,1990)。信任范畴中的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一般被定义为“对某种人际关系具有的信心的程度”(Johnson-George and Swap,1982)。有研究发现,信任有若干构成因素,例如“一般性信任”“情感性信任”“可靠性”“可依赖性”“可信”等,或从“可信”(trustworthy)中进一步分离“胜任”(competence)和“可依赖性”(responsibility)两个因素(Earle and Cvetkovich,1995)。可见,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交往对方的合作性动机与行为、行为与角色规范之间出现因果连带的可靠性预期。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自己人”概念一般有“信得过”“靠得住”“放心”“过心”等信任或被信任的含义,而“外人”则有相反的含义。因此,从描述和分析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入手,可以探讨中国人相互之间建构信任的过程。为了对“自己人”现象做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的策略,使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具体方法,研究了以下内容:①什么人被视为“自己人”?什么人被视为“外人”?②“外人”可不可以变为“自己人”(或相反)?③“外人”是如何变为“自己人”的?④“外人”变为“自己人”的后果是什么?

一 研究方法与背景资料

为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观察和描述“自己人”现象,本研究在华北